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培训班
课程内容
您当前位置: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培训班|PE班|PE培训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招生办 >> 课程汇总 >> 私募活动 >> 浏览文章

中国并购大时代前夜PE话语权缺失

  浩浩荡荡的财务核查终于落下了帷幕。

  269家企业选择了撤回材料,终止审查,其中,84家企业背后潜伏着173家PE。保守估计每家投2000万元,沉淀的资金也接近35亿元。

  当然,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前两年全民PE热潮里,不少“傻钱”蜂拥而入,等待解套的资金更是超过万亿。

  在材料大规模撤回的情况下,IPO重启之声也从3月传到了6月,现在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前门被堵,后有追兵,经历了7次IPO暂停的深圳基石创投合伙人林凌告诉记者,“我们也不知道IPO什么时候开闸,在IPO重启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项目精耕细作。当然,未来退出方式必然是多元化的,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探索并购退出的方式,现在手头上就有两三个项目在谈并购。”

  并购,已经成为了PE圈内热门的话题,有不少人直呼,中国的并购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现在手上有两到三个项目都在谈并购,具体的项目名称暂时不方便透露,并购这事需要高度的保密,一旦透露出来就可能黄了。”深圳一家不愿意具名的PE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目前IPO重启并没有时间表,就算往后开闸了,我们也会逐渐将更多精力放在并购上。”

  这是中国PE并购大时代的前夜,理财周报记者通过大量采访,与PE业内人士交流得知,不少PE如中科招商、基石创投、达晨创投、时代伯乐、君盛投资、同创伟业等已经动了起来。

  并购大方向

  “现在LP已经变得理性,不再追求动辄10倍以上的回报了。”

  3月底,深圳时代伯乐TMT事业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张勇多次往返于深圳与北京,“有一次半夜接到一个电话,就得马上飞过去。”

  让他如此忙碌和倍感焦虑的,是手头上的一个并购项目,“操作并购项目需要沟通每个细节,投入了很多精力,压力也很大。”

  不过,6月5日,理财周报记者见到张勇的时候,他精神奕奕,笑容满面,得益于其主导的创世漫道已经实现了并购退出。

  2011年,时代伯乐旗下基金进入创世漫道,成本为1500万元,2013年3月底,创世漫道被联动优势并购,时代伯乐退出年化回报超过50%。

  “此前,我们也有想过将项目卖给上市公司,但是,从业务的匹配度来看,最后发现与联动优势进行整合是最优的选择,而且,被非上市公司并购流程更为顺畅和快速。”张勇表示,“TMT是一个并购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公司需要在行业保持竞争优势,吸纳最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就需要进行资本运作。”

  “当然,我们在股东层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召开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深入讨论未来业务是否有天花板,以目前团队究竟还能做多大。最终,创世漫道大股东同意了被并购。并购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需要非常专业的业务水平,更需要的是对资本市场的充分理解,对于并购标的和并购时机的选择尤其重要。”张勇补充道。

  时代伯乐董事长 蒋国云(专栏) 告诉记者,“并购必定是一个大方向,未来,我们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并购上。”

  蒋国云表示,今年曾经尝试给上市公司推荐过一个项目,对方也觉得很好,可惜去年已经做了一个类似的并购项目。

  此外,他透露,“我们之前的一个项目,在进入的时期就已经预设好了往后并购退出的路径,协议里规定两年内要卖给上市公司,股份至少有一半要实现并购退出。”

  对于未来,蒋国云还会利用平台的优势,对PE并购进行更多探索。

  记者了解到,目前时代伯乐共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设有对应的4个事业部,分别为医疗健康、消费品、TMT、节能环保事业部,而其母公司瀚信资产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也主投这四个方向。

  “我们在二级市场有阳光私募产品,也有一级市场的PE基金,未来,我们会在规避内幕交易的基础上,发挥一二级市场的联动优势,将手头上的项目与上市公司的资源进行广泛对接。”瀚信资产董事长蒋国云表示。

  “我们嘉兴时代精选基金成立两年进行了两次分红,第一次分红是1.5%左右,去年分红为10%,一旦创业板和中小板发行新股,未来一年内我们这只基金将有6家左右的公司实现上市,回报更为可观,LP很满意。”蒋国云告诉记者,“现在LP已经变得理性,不再追求动辄10倍以上的回报了,只要基金能够给予他们稳定回报就行。”

  269个潜在被并购标的

  近期资本市场最为火热的话题,就是折戟IPO企业谋求其它方式的证券化。

  仅半年时间,财务核查已经使得269家主动“终止审查”,这批折戟IPO,质地还不错的标的,是不差钱的上市公司瞄准的并购对象。

  “这两年宏观经济下行,不少手上拥有大量现金的上市公司都希望能够低价收购不错的资产,通过并购实现扩张。上半年有两家上市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我们得知其意向后,也与项目方的大股东进行了沟通,有一个处于景气度高的行业,大股东表示还是希望等待上市,我们也非常理解。”前述不愿意具名的深圳某PE合伙人表示。

  “另外一个项目属于比较传统的行业,业绩这两年也有所放缓,大股东也有了被并购的意向,我们正在努力撮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努力寻找并购标的,269家撤回企业则最容易被发现。

  5月27日,停牌一个多月的恒顺电气发布公告,拟以7.03元/股的价格向盐山县海英特合伙、赵德清等发行不超过6548.36万股的股份,购买河北沧海重工99%股权;公司全资子公司恒顺节能拟向赵德清支付现金购买沧海重工另1%股权。

  翻阅沧海重工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它曾是一家拟上市公司。早在2012年4月份,沧海重工便披露了招股说明书,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发行3000万股。然而在今年的IPO专项财务核查中,沧海重工并没有提交自查报告,状态也变更为“中止审查”;5月23日,其IPO状态已经变更为“终止审查”,表明其已经正式撤回。

  沧海重工并非个例,近期资本市场最为火热的话题,便是部分折戟IPO的企业谋求其它方式的证券化。

  3月13日“终止审查”的安徽惊天液压在近期宣布与上市公司方圆支承联姻,同样发生在近期的,还有两度闯关失败的中技桩业,不屈不挠的颜静刚显然不会放弃闯入资本市场的机会,将会借壳ST澄海;今年初,同捷科技被成飞集成收购,潜伏在背后的一大批PE如中科招商和达晨创投也实现了解套。

  由此看来,在冲击IPO失败后,被上市公司并购或者借壳上市,已经成为了撤回企业的重要出路。当然,站在背后的PE也是乐见其成。

  中科招商董秘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我们投资企业有21个成功退出,其中6家是通过IPO,其余项目都是通过并购退出或股权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