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宗交易频打“迷踪拳”PE借利好出逃
大宗交易中,上市公司、大小非和专业投资机构联手操作的模式和灰色利益链近期引起市场极大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大宗交易平台异常活跃,在中小板、创业板指数攀升至高位的过程中,大小非减持意愿空前强烈。大宗交易激增的背后是大小非及高管大笔抛售,专业投资机构的接盘、牵线和派发,涉及各种灰色操作手法,如释放利好操纵股价进行高位减持,大幅折溢价涉及利益输送及“避税”,以及约定期限回购、通过股权质押进行另类融资,大宗交易系统亟待更完善的规则及监管。
借道大宗交易 大小非疯狂减持
端午节后的6月13日、14日两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共发生83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3亿股,成交金额31.4亿元,日均成交1.65亿股、15.7亿元,日均成交量和成交金额超过5月平均水平。
6月14日,聚飞光电遭到股东深圳市长飞投资有限公司减持,长飞投资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聚飞光电1085万股,占总股本的4.9862%,减持均价13.66元/股。减持后,长飞投资仅剩下2.8982%股份。康得新(002450,股吧)则在6月13、14日通过大宗交易成交4182万股,金额近9.8亿元。康得新在6月5日恰有一批近1.54亿股的定增股份解禁,解禁股东不乏知名机构投资者,同时康得新在二级市场的成交规模也明显走高,部分解禁股或已完成大宗交易,并逐渐流向二级市场。冠城大通则出现一笔5200万股的大宗交易,成为自该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一笔大宗交易,一季度股东名录显示,持股数超过5200万股的股东仅有第一、第二大股东。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5月大宗交易市场共有395只A股发生交易高达1306次,累计成交26.47亿股,涉及总金额334.54亿元,5月份大宗交易市场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发生交易次数、累计成交量及成交总金额均创出了2011年以来之最。
大宗交易成交量激增与大小非减持量上升几乎同步,反映出其中的密切联系。Wind资讯统计显示,5月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共计减持18.4万股,套现约253.2亿元,而4月减持套现市值仅为66.5亿元。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大小非减持愿望更为强烈,5月共有143家中小板公司发生交易569次,103家创业板公司发生交易358次,全月累计成交14.3亿股、216亿元,成交金额达到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的三分之二。
涨势如虹的科技股与新媒体板块更是遭受了股东的猛烈抛售。海康威视5月被减持套现19.77亿元,5月2日至22日,公司累计发生大宗交易27次,其中第二大股东龚虹嘉减持了1900万股,套现逾7亿元。6月14日,海康威视再次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成交1000万股,成交均价36.95元/股,套现金额3.69亿元。威创股份5月25日公告,控股股东威创投资于5月24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206.99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套现4.44亿元。掌趣科技5月以来股价累计涨幅37%,然而5月却发生了13笔大宗交易,累计成交金额5.37亿元。其中,二股东华谊兄弟减持了510万股,合计套现2.8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中小板、创业板的大小非选择近两个月大举减持,主要因为5月创业板指大涨超过20%,中小板指大涨近15%,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同时随着2012年年报和2013年一季报双双披露收官,长达两个多月的“暂停抛售窗口期”结束。
配合“默契” 释放利好拉股价
业内人士透露,大宗交易激增的幕后是一系列利益链,大小非及高管的疯狂抛售,专业投资机构的接盘和牵线,其中不乏利益输送、操纵股价和逃税的嫌疑。
“现在有一批投资公司专门做大宗交易,实际是将大宗交易和二级市场结合起来,类似坐庄的模式。”上海一家参与过大宗交易的投资公司经理周先生介绍,上市公司、大小非要与投资公司进行一系列的合作。首先是请投资公司垫出资金逐步建仓,同时上市公司出台一些利好,将股价炒高,到达满意价位后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将股权转让给投资公司,股价上涨过程中投资公司可获得部分投资收益。同时,大小非减持时也会给出一定的折价卖给投资公司,这又可获得一定套利回报。
另一位从事大宗交易中介业务的券商投顾程先生透露,为了能让接盘方随后能顺利在二级市场卖掉,大小非往往与接盘方事先谈好,上市公司配合行动,持续不断的释放利好。这就导致很多股票价格出现怪异走势,越出利好越减持,越减持股价越涨,等到减持的差不多了股价就到顶了。
据了解,目前还有更隐晦的模式是在利好发布前大小非按约定价格将股份转给私募,随后私募也会拿出一笔资金在二级市场买入,吸引其他资金,股价炒高后再将股权抛出。这种合作模式下,私募需要将一定比例的投资收益返回给大小非,具体比例由双方洽谈。
近期多家公司高管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调查,引发市场的关注,有传闻称部分大宗交易商也牵涉其中。5月29日,神剑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高管王敏雪、王学良、吴昌国等因涉嫌内幕交易等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有业内人士推测,涉及的内幕交易可能与高送转方案有关,神剑股份推出高送转或配合高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月2日神剑股份披露了201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实施10送2转8派2元,随后公司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26%。高管王敏雪和王学良于今年3月22日,以每股12.5元的均价分别减持50万股和36万股,合计套现1075万元。
赛为智能也在一边爆出利好,一边出现股东大笔减持。赛为智能1月底出现5笔大宗交易,成交585万股,卖方营业部均为华泰证券东台望海西路证券营业部。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出自同一个股东,能一次性卖出这么多股份的单一股东屈指可数。就在股东大手笔套现的两周前,赛为智能披露了10转12派1元的高送转预案,致股价暴涨,并在减持前四天发布今年前三月业绩将大增30%至50%的预增公告,该股持续获得市场追捧。
和佳股份和贝因美今年以来也经常现身大宗交易平台,成交均超过20单,与此同时股价暴涨。两家公司都公告出利好消息,贝因美公告以146.27万元收购妇幼保健公司,和佳股份则与珠海弘陞及其股东签署了增资协议。而和佳股份在去年10月解禁6075万股限售股,约占总股本的30.37%,解禁股股东为26名。贝因美的股东中PE(私募)就有15家。“贝因美云集了众多PE公司,通过出利好拉升股价,便于PE公司进行抛售,大宗交易平台正是这些PE撤退的最佳路径。”有券商食品行业研究员这样表示。
“洗股”避税和变相质押
不只是为了大小非高位减持,掩护接盘方出货,制造利好而拉升股价,在大宗交易幕后还隐藏着大小非避税和变相股权质押的灰色操作手法。
5月28日,向日葵公告,公司董事总经理丁国军、董事、财务总监潘卫标均因为去年的减持行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遭到证监会立案稽查。此次立案稽查共涉及三笔交易,分别是丁国军去年6月29日的减持以及潘卫标去年6月29日和7月2日的减持,其中丁国军套现689.6万元,潘卫标两次共套现105.5万元。
就在2012年6月29日当天,向日葵还出现了两笔大宗交易,交易价格均为7.13元/股。该价格是大宗交易规则允许的最低价格,即前一个交易日6月28日收盘价的折价10%。而相比6月29日的收盘价8.71元/股,大宗交易价折价接近“两个跌停板”。
有熟知大宗交易“玩法”的私募刘先生表示,其实这两位高管减持量并不大,通过二级市场完全可以做到,折价“两个跌停板”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或许是出于避税考虑。类似交易一般都是由联系好的关联方接盘,成交价格大幅低于二级市场价格,将解禁的限售股变身为普通流通股,减少应纳税的“基数”,少缴一些税款。接盘方之后在二级市场卖出,所得利润再与大小非进行分配。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公司股东转让限售股所得,证监会要求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是以每次限售股转让收入减去股票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意味着减持价格越低所交税也就越低。
此外,有些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与接盘方进行约定期限的回购,进行类似股权质押的融资。目前上市公司这种约定期限回购的质押率一般在50%到70%,融资成本为一年7%至10%,回购方式灵活。
向日葵、*ST超日(002506.SZ)、恒邦股份、三维通信等多家上市公司十大股东中,都曾出现上海磐厚投资的身影,这很可能就是类似股权质押的约定期限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