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圆桌资本如何投好医疗服务业
医疗服务投资俨然PE严冬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统计,2012年,医疗服务行业投资案例18起,已披露投资金额2.13亿美元,这两个数据 ,较2011年同期分别上涨约80%和118%。
在医疗服务行业投资大热的同时,中国的医疗改革也在渐次推进。今年一季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公开发言,总结医改的进展:一是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二是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新机制;三是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了新的进展。
但是,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将达到总量的20%。”但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量占到38.40%的私营医疗卫生机构,仅占有6.16% 的床位,12.34%的卫生人员和13.05%的执业医生。
也就是说,未来医疗健康行业将会对非国有资本更开放,非国有资本参与医疗服务投资,有更多的机会和想象空间。那么,医疗服务领域有哪些投资机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郭海涛指出,医疗服务包括后勤服务、诊疗服务等。而其中大多数服务都是医院自己来做,能够外包,可能就是后勤服务了。说这番话时,高特佳投资的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正在IPO的队列中。
民营资本如何参与到医疗服务行业中去?富达亚洲风险投资董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蕊指出,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发起建立医院(包括独资或者合资建立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造(比如买断经营不善的公立医院),医院托管等方式参与医院投资。在其看来,“PE/VC基金与公立医院合资成立新医院,案例并不多,主要是产业资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更多。”
因为,在梳理境内数百家IPO申报企业名单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除了个别体检机构外,竟然没有一家纯粹的医院报会。医院投资如何退出?郭海涛认为,医院的重资产属性,复杂的管理模式,以及较长的投资周期,决定了其退出方式的不同。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持有分享增长收益、多家医院合并上市,以及与保险 (放心保 )公司合作,则是为数不多的可选的退出方式。
医疗投资,机会何在?
《21世纪》:医疗健康领域有很多细分市场,您看好哪些机会?
郭海涛(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医院是重资产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复杂,另外投资周期很长,可能要10年才有结果。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要投什么样的项目。我们投了医院的服务体系。医院的服务实际上一个体系化,包括后勤服务、诊疗服务等。医院大多数的服务都是自己来做的,能够外包的,可能就是后勤服务了。
未来医疗服务,也是高特佳关注的方向。现在高端医院发展很快,因为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需要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地方享受高端的资源,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机会。
王岑(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医疗服务属于传统行业,为什么吸引这么多人参与?我的理解是供不应求,供求关系不平衡。2012年国务院发布新医改“十二五”规划,希望三年内非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床位和服务量占总量达到20%,民营资本大都希望参与到这一块。
天图在医疗服务领域关注几个方向:一是,类似于爱康国宾和慈铭这样的新兴领域,他们占有细分市场;二是,以爱尔眼科为代表的专科医院;三是,美容医院等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蒋晓冬(NEA全球合伙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后,在医保、医药和医疗三个领域,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医保的覆盖率迅速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和医药的价格采购体系在全国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在公立医院改革和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办医。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下放的30多条行政审批权里面包括取消“港澳台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审批”。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姚元杰(建银医疗基金投资总监):按照商业模式,我们把医疗产业投资分成几类:一是,制造业,包括药品和器械;二是,流通业,包括流通批发企业;三是,服务业,包括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很多民营专科诊所。
医疗服务很大程度是制度变迁带来的投资机会。中国过去几十年在很多行业出现了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机构从这里面分享很大的红利,比如金融业、银行保险,都是逐步放开的过程。制度变迁的机会是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袁浩(上海嘉定安亭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人在生病住院以前大部分都是亚健康,因此健康管理、健康服务非常重要。在三级甲等医院不做的这些领域,民营资本和民营医疗机构、服务机构有更大的机会。
现在国有的医院注重周转率,基本上做再大的手术,7天到10天必须出院,这是医疗管理机构对各个医院考核的结果。病人在手术后马上要出院,但那个时候还很虚弱,这个时候需要康复的服务。
我认为这是我们民营资本非常有希望投资进入的领域。
民营资本的风险与胜算
《21世纪》:民营资本进入医院投资挑战在哪里?
王霖(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民营资本进入医院体系,很多政策享受了国有医院的待遇了,包括职称评定、医保等。最关键的是,医疗资源的释放。原来这一个医生就是这一个医院的,现在可以多点执业,政策的可行性也有了。
医疗要是从头开始做,时间周期比较长。投资医院退出很难,但如果你有多家医院,每个医院有几千万利润,合起来几个亿的利润,那么上市这条路就是通的。同时也存在着保险公司接盘的可能性:把这些小医院合成10家医院,一年20亿的收入,2-3个亿的利润,对保险公司就有意义了。从收益上来讲,这样有吸引力,同时与保险公司也有业务上的匹配。
周大为(怡德医疗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40年前台湾医疗服务量80%是公立医院完成,私立医院的服务量只有20%,现在台湾的医疗服务量76%则是由非公医院完成,包括财团、法人、私人的,包括个人的诊所。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医疗服务量公立医院92%,民营只有8%。这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杨向阳(深圳市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医院数量一定会增加,医院的性质一定会改变,会更加多元化,而不都是所谓的国有。这两个变化都会带来一些机会。
李玲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全世界的医院都是赔钱的,中国医院能够赚钱是因为在吃产业链,这个产业链被打碎以后,也赚不了钱。这是非正常状态,不可持续。在美国办得好的民营医院,营利性的医院税后平均回报率也就3%。
我经常问,浙江、江苏那么多乡镇企业在30年的时间内都成为跨国公司,为什么咱们医院就没有一家能升级到跨省?仅仅是政策吗?
民营资本现在进入牙科、美容这些行业相对风险低一些。综合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生团队,把这帮人聚在一起不容易。要首先聚一个团队,然后管理好。
投资不易,退出亦难
《21世纪》:PE/VC参与医院投资的方式和退出方式?IPO是否仍同样会成为医院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林蕊(富达亚洲风险投资董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发起建立医院(包括独资或者合资建立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造(比如买断经营不善的公立医院),医院托管等方式参与医院投资。PE/VC基金与公立医院合资成立新医院,案例并不多,主要是产业资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更多,成功的案例有宿迁市人民医院,是由金陵药业、宿迁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和南京市鼓楼医院共同成立。这类合资医院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公立医院的品牌和技术资源,但是与原公立医院的竞合关系和利益分配的机制都有一定不确定性,前期的产权明晰化非常重要,看到成功的案例一般合作的医院与原公立医院不在同一个区域竞争。
医院投资的退出渠道主要是上市和并购。中国资本市场上缺乏医疗投资企业,因此业绩良好,增长前景好的规模企业有较好的上市前景。美国最大的医疗集团HCA (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 就是上市企业,在其鼎盛时期,HCA 的市值超过了730 亿美元,拥有约285000 名雇员,旗下有350多家医院、145 个门诊外科中心、550 个家庭护理机构以及一些其它的附属企业。
李凯军(德同资本合伙人):社会资本参与医院投资的形式很多,政府正在做鼓励各种尝试,对外资也开放了。公立医院缺乏资本,正在邀请社会资本一起参与。
医院是个非常稳健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20%的回报适合长期拥有。但并不是特别适合基金去做,除非这只基金是长期持有型的。人民币基金“3+2+2”的基金周期下很难做医院,但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做公立医院的私有化,再转手卖给大的医院集团。
《21世纪》:公立医院改制的过程中,PE/VC机构有哪些参与机会?
郭海涛(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公立医院改制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主要机会还是在县级和小城市的医院,现在这些医院改制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这些医院普遍的特点就是医疗水平不高,可以做专业性的变化。中国的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公立医院转制的成本非常高,可能在一些小的城市更容易操作,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现在社会矛盾比较大,公立医院还是给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社会资本应该更多考虑增量这一块。
新机会:医疗信息化
《21世纪》:医疗服务领域有哪些新机会?什么样的企业和模式是PE/VC比较青睐的?
周逵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医疗信息化的机会特别多。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机会。如从挂号到就诊,病人往往要在医院里呆5到8个小时,而医生诊疗5-10分钟就结束了,这是巨大的浪费。信息化可以将这个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不互通,造成医院的重复工作。这也有很大的机会。
刘杰(海达创投执行总经理):中国特定的国情是,医疗和服务供需矛盾相对突出,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系统的运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在中国医药供需矛盾突出的格局下有现实意义。这方面对投资人来说有很多很好的机会。
互联网信息改造医疗系统,有两种类型的公司我们比较喜欢:一是,能够让用户心甘情愿拿钱购买的健康服务和产品,二是,提高医疗公司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服务和产品。即是要通过服务达到共赢、多赢的局面,这类公司才有好的商业前景。
刘纲(深创投华北区总经理):在医疗服务行业,首先团队的领军人物一定要有比较强的专业、连锁拓展、网络发展经验。如果这些方面缺乏,就要寻找相关的专业人员,通过个人和公司的文化,再加上激励和约束制度将其捆绑在一起。医疗服务都是人在操作,难度非常大,往往出现一个店开张起来,店长干了几天自己开店的情况,因此人是最重要的。
崔彤哲(海纳医信创始人、CEO):未来国家的制度变革是必然要发生的,快了就是两三年,慢了十年八年。只要制度得以突破,各种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公司就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届时,国家的制度将能跟医保挂钩,能收费,同时能报销,基层网上发病历的诊断能力将更强,上下级医院的分成方式得以确定。
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在医疗和健康产业,信息化是最好的机遇。中国难得的机遇在于中国有13亿人口,把这些数据采上来就是一个金矿。我们未来要建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就是一个全民终身健康保障制度。各个人群、各个年龄层的需求完全不同,在这个里面,信息化是最好的手段。创业者和投资人可以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找出投资的增长点,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为全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