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培训班
课程内容
您当前位置: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培训班|PE班|PE培训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招生办 >> 课程汇总 >> 私募活动 >> 浏览文章

终于有人把中国金融行业有这么多的庞氏骗局讲清楚了!

如果去现在的街头问问最快的方式,怎么赚取一万元,可能会是打工;怎么赚取一百万,可能会是充分利用知识;怎么赚取一个亿,可能会是经营一项实业;怎么赚十个亿,可能会是举牌并控股上市公司做一次并购重组;怎么赚五十个亿,可能会是寻找一个互联网的项目,打扮两年趁泡沫卖给股票市场。


在P2P、股票市场之外,还有许多金融乱象带有骗局的特征。


例如,遍地开花的交易所是另一类重要的骗子集中营。除了沪深A股市场、新三板市场、几大期货交易所,各地在建设金融中心的饥渴中,建立了众多地方股权或商品的交易中心。


在金融创新和税收的诱惑下,支持许多民营公司自营建立了五花八门的交易场所,涉及贵金属、原油类、农产品类、文化产权及艺术品类、股权类等。前述的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即是其中一员。以挪用保证金、对赌盘黑庄而臭大街的贵金属原油交易,过去几年数百亿的大案频发,数万数十万人牵涉其中的案件不胜枚举,在酿成多起投资者维权后监管层多次整治,却至今不绝。如湖南版的6000亿“维财金”赌局案 315央视暴光的现货白银骗局案。现货这个监管不严,法律漏洞彼多。很多黑平台更甚是打着政府的旗号明目张胆的骗取客户全部的入金资金,而且手法让你哑口莫变,借着头寸和点差莫名奇妙钱就轻易的转移会员单位还代理商手里。设计如此巧妙不得让人佩服,比庞氏骗局高明之处在于客户亏完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竟然会是被骗光。


有个叫李四的人想一夜暴富,可好吃懒做,怎么办?灵机一动,想着山上有种石头听说可做成艺术品,能卖个好价钱。如果李四真的愿意投身其中,做成一个产业,倒也不错。不过李四似有更好的办法。他把这个想法制成项目书,成立一家公司,取个比如泛宇宙公司之类听起来就高大上的名字,然后投入一小笔自有资金。剩下的事就是如何弄钱了。懂点金融知识的李四管这叫融资。李四知道周围的人都了解自己,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人信。他很精明,干脆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来融资。为了吸引别人掏腰包,他亮出三个绝招:第一,不限额,能出多少是多少;第二,高回报,承诺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50%回报率;第三,项目回收期短,承诺一个月即可有回报。


李四这样的融资能成功吗?一开始网民是拒绝的。但架不住李四巧舌如簧,有些人就想,何不投点试试?先出个一千,反正要是赔了就当交了学费。于是就有那么三五个人开始把钱投给李四。李四并不着急,颇有点姜太公风范。关键是一个月过后,李四在网上晒出了新产品,还准时支付了承诺的回报。于是原先尝试投一千的人开始投一万,而原先不敢投的人也开始投个千儿八百的。经过几个月的循环,李四终于挣足了口碑,公司在互联网上就火了,李四本人也成了网络红人。只是不见项目投产。没有产品李四拿什么支付投资者的回报?李四的设想很简单:借新钱付旧账。只要有新钱持续不断进账,李四的资金链就不会断,这个神话就能持续。更重要的是,随着拿到高回报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产生赚钱效应,就好像痒痒挠一样,刺激着旁观者躁动的心。赚钱效应通过网络迅速扩散,产生了加速效应,每次新融资金额都会远超过前一次,从而可以确保前一次投资者得到回报。


李四的这个做法就如同吹气泡。为了让这气泡变得坚实点。首先得和各个部门搞好关系。其次,李四花重金请来一些知名学者召开新商业模式研讨会,经过这些知名学者的论证,李四成了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典范。有关部门乐得做个顺水人情,把李四的企业作为“互联网 ”的代表,大力推荐。这么一来,所有参与的人都开始深信,李四真的在做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能改变整个产业生态的大事。李四自己也产生了幻觉,觉得他就是在帮助当地实现经济起飞的梦想。一个美丽的泡沫就这么飘浮在空中,大家都在享受着泡沫的盛宴。
但泡沫终归是泡沫,经不起风吹草动。总有几个好事者心里不踏实,想去看看李四兴办的神奇项目。于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实地考察,可考察完顿感不安,为啥?山还是那座山,石头还是那块石头,并无金子般的艺术品存在。这些好事者受不安心理驱使,进一步去搜集更多产品信息,发现李四并没有任何大量生产和销售其产品的蛛丝马迹。那么李四给投资者的回报如何产生的呢?终于有明白人发现,原来李四就是在玩借旧还新的把戏!这就如同晴天霹雳,在投资者中间炸锅了。投资者纷纷上门找李四,要求赎回投资。这种恐慌心理如同当初的赚钱效应一样,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李四的资金链终于断了。


到了此时,当地部门才清醒过来,李四不过是在玩一个庞氏骗局,且玩得实在过火,把整个地方形象都搭进去了。后面的事当然是严惩。在人们纷纷痛斥李四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样的骗局为何能轻松上演?考察整个泡沫形成过程,李四的成功在于两个基本条件:每个投资者的眼里只有高回报,不见高风险;各路神仙都在这个泡沫中获得了利益。


在金融学中有个常识,就是风险和收益匹配。或者用另一句话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问题在于,大家都相信免费午餐的存在,而且都花心思去寻找。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投资者在骗局中出现了四个关键性的认知偏差:一是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彩票大奖是绝对小概率,但每个买彩票的人都认为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正是这种心理的驱使,使得人们常爱占点小便宜。比如闯红灯、投机取巧等等。二是可得性偏差。人们在判断和决策时,总是寻找易得的信息作为依据,比如网上随便搜下其他人的评价,而不会去甄别这些评价的真伪。三是自证偏差。就是说人们总是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屏蔽对自己不利的说法。比如当你投给李四时,你就只关注赚钱的信息,而忽略风险的信息。四是心理账户。当你投出一笔钱,就会把这笔钱分离开来考虑。如果投资额不大,你就会觉得,万一亏了也无所谓,结果反而疏于管理。正是这些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失去理智。骗局反复重演,并不是骗子多高明,而是我们被自身的弱点俘虏了。除了投资者外,利益集团对骗局的形成也起到关键的作用。当一个泡沫慢慢吹起来时,参与人身处泡沫中,即便知道这是个泡沫,也不愿戳破。因为泡沫越大,既得利益也就越大。这种利益驱动会让人装聋作哑。


在传统社会,由于信息闭塞,交易成本高,所以庞氏骗局容易得逞。而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信息通畅,交易成本低,骗局难以得逞。但为何互联网金融中庞氏骗局反而可能做大?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互联网上信息太多,信息过载产生了认知负担,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硬信息对个人来说非常困难。所以,互联网并不会让我们在具体判断和决策时变得更聪明,恰恰相反,我们的认知偏差反而可能更严重。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出于政绩的考虑,往往对这种所谓的创新过于照顾,这同样会加剧投资者的有偏认知。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e21c5b670102wn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