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培训班
课程内容
您当前位置: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培训班|PE班|PE培训班---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招生办 >> 课程汇总 >> 私募活动 >> 浏览文章

“跨界”私募如何投

第四类私募资产配置管理人发挥的是类FOF(基金中基金)功能,通过投资标的或基金的二次选择来实现资产配置和平滑波动的作用,其核心是标的筛选、资产组合和配置能力——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五)》,明确新的第四类私募即资产配置类管理人条件及发行私募资产配置基金的相关要求。自今年9月10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可提交相关申请登记备案,这意味着在原有的私募证券类、股权创投类和其他类管理人的基础上,私募基金又新增一类私募管理人类型。

新类别私募聚焦“跨界”

类私募FOF产品早已有之,券商资管、私募证券都有FOF(基金中基金)产品,已具备投资其他类型基金的能力,公募基金也发行了首批FOF产品。新类型的私募资产管理类基金登记与过去有何不同?

华宝证券分析师奕丽萍认为,私募资产配置基金管理人身份的推出,是对原有3类机构身份的补充,表明监管部门认可“跨资产配置能力”是专业化分工的重要一环。这一方面有助于具备该项能力禀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通过新设或变更登记的方式从事跨资产的投资研究;另一方面,清晰的标签有助资金方精准定位合作机构,在同类型管理人中择优选择。

格上财富研究员徐丽表示,以往私募FOF分为证券类FOF和股权类FOF,需要按照专业化经营原则,仅投资对应的产品范围,即分别投向证券类基金和股权类基金,而私募资产配置基金可进行“跨类别”投资,突破专业化经营约束,实现真正的多资产、多类别配置。

新类别私募聚焦“跨界”的意味更浓,推出的意义在于:一是细化私募行业专业化经营类别,满足私募机构和投资者对跨资产配置的需求;二是以基金中基金的形式不断给行业输血,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良性竞争;三是吸纳长期资金,促进私募行业壮大发展;四是提高申请门槛,实现跨资产配置,使FOF不受单一市场波动影响,真正平滑波动,促使私募FOF行业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

根据新要求,申请私募机构需满足4大条件,包括实控人为普通会员或近3年年均管理规模不低于5亿元,且已经成为协会观察会员、要求同一实际控制人仅可控制或控股一家私募资产配置基金管理人等;备案产品要满足8个要求,包括单只产品备案要求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封闭期不少于2年、80%需要采用FOF投资方式及杠杆倍数要求等。

根据华宝证券测算,截至2018年5月底,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普通会员为258家、观察会员为2886家,合计3144家,占同期私募基金管理人总数23703家的13%。在此基础上叠加观察会员“5亿元或3年”的要求,剔除同一实控主体的可能,最终符合申请条件的私募管理人或不足10%。

核心是资产组合能力

第四类私募基金即将上市,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相关产品?是否只有具备某方面投资经验,例如对一级市场特别熟悉,或对房地产投资很拿手的基金才值得购买?

新规将“跨资产配置”与“FOF模式”进行捆绑,要求80%以上资产投资于公私募等资管产品,意味着直接可投比例在20%以内。实际上,采用FOF模式是由私募运营规则和资管新规防止多层嵌套的要求决定的。

“假设某私募基金管理人不仅有跨资产配置团队,而且配有分别精通房地产、海外投资等多领域的投资团队,若发行私募资产配置基金,则需要为每个子领域团队再发行一层备案的‘内部基金’。但这样做无法在同一公司内兼容,多层嵌套的模式与资管新规不符。选来选去,只有FOF能够做到合规,这是新类型基金采用FOF模式的重要原因。”奕丽萍说。

如何选择新类型的私募?徐丽表示,第四类私募资产配置管理人发挥的是类FOF功能,通过投资标的或基金的二次选择来实现资产配置和平滑波动的作用,其核心是标的筛选、资产组合和配置能力。这与某一类资产的投资技能不同,像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等专业领域的直接投资,需要更细化的专业性和对产业经济的精准把握,这些直接投资需交给其他专业的机构实现。因此,在选择第四类私募基金时,应重点考察基金的资产组合和配置能力。通俗地说,这类私募的管理人应是善于选择千里马的“伯乐”,而不是亲自参加竞赛的“千里马”。

大泰金石研究院原资深研究员王骅认为,目前资产配置型私募的投资范围比较宽松,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其他依法设立的资产管理产品,这意味着权益型、固收型、类固收型、股权型、信托型等都可成为投资标的。但在资管新规体系下,艺术品、不动产、海外投资等资产还尚未有合适的定价方式和载体。选择第四类私募基金产品应更看重其对证券、股权、商品等资产的配置能力,其他资产较难衡量和组合。

有望吸引更多长线资金

由于FOF模式一般追求中长期投资收益,因此更加适合金融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在收益波动方面要求较高的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但是,随着今年4月份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根据监管层消除多层嵌套的要求,过去市场通行的“银行理财+私募FOF”模式违背了资管产品只能嵌套一层的规定,导致大量以该模式存在的私募FOF规模收缩,进而影响了私募基金管理规模。

在单层嵌套和商业银行理财合作收紧的环境下,尽管私募资产配置类牌照的推出提振了私募基金专业化发展信心,但资金源仍是私募管理人面临的核心挑战。

王骅认为,相比投资领域广泛的社保基金,我国的养老基金在资产配置上相对不足。而私募资产配置基金对标已开始募集的公募养老目标基金,未来有望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私募基金一样,吸引包括养老基金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目光,而这部分长期资金的入场,有可能改变目前私募基金偏重短期利益的问题。

格雷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张可兴认为,新类型私募基金即将问世,短期看由于管理人和产品的门槛都不低,对行业影响不大。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私募FOF有望取得快速发展;从投资者角度看,多出一类全新的资管产品,更有利于应对单一资产投资的风险,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中长期看,这能促进私募行业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增量资金,未来可能成为承接保险资金、养老资金、教育资金的形式之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责任编辑:北田共